好的,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罗森便利店(以及其他品牌便利店)在选址时需要考虑的“禁忌”,即那些需要极力避免或谨慎评估的选址因素。
这些禁忌并非来自罗森官方公开的“黑名单”,而是基于零售行业通用原则、便利店业态特性和市场常见失败案例总结出的关键风险点。
罗森便利店选址的核心禁忌(高风险区域)
1. 人流“虚假繁荣”或质量低的区域
禁忌点:只有过路客流,但无停留或消费意愿。
具体表现:
高速路服务区、长途汽车站/火车站出口:人流巨大但行色匆匆,目的性强(赶车),客单价低,且租金极高。乘客更倾向于在站内商业区消费,而非出站后的便利店。
城市快速路、主干道旁:车流大,但无法随意停车,缺乏步行人流。司机不会为买一瓶水而专门违章停车。
大型公园/景区入口:客流有明显的淡旺季和时段性(白天人多,晚上无人),且游客消费以旅游纪念品和餐饮为主,对便利店的日常需求(如香烟、早餐、应急品)不高。
纯通勤通道:例如连接地铁站和住宅区的必经之路,但道路两侧无其他商业或办公设施。人们只会匆匆走过,不会停留消费。
2. 可视性和可达性极差的点位
禁忌点:顾客很难看到店铺,或者看到后很难到达。
具体表现:
被遮挡的街角:店铺招牌被树木、天桥、广告牌、电线杆完全遮挡。
需要上下天桥/穿越马路才能到达:即使直线距离很近,但一个过街天桥或护栏就会成为巨大的心理和物理障碍。
在单行线或交通组织复杂的路口:车辆调头困难,送货和顾客停车都极不方便。
地下楼层且指示不清:除非是地铁商业街这种天然人流汇集处,否则地下位置的便利店天然缺乏曝光度。
3. 竞争过度饱和的区域
禁忌点:市场容量有限,但竞争者过多,导致“僧多粥少”。
具体表现:
同一条街已有3家以上便利店:特别是如果已有7-11、全家等强势品牌,以及本土强势品牌,新店需要投入巨大的营销成本才能争夺市场份额。
被大型超市或卖场(如沃尔玛、家乐福)包围:便利店的核心优势是便利,而非价格。如果消费者步行5分钟就能到大超市,他们可能会为更低的价格而放弃便利店(除急需品外)。
4. 客群属性与便利店定位不符的区域
禁忌点:周边居民或工作人员的消费能力、消费习惯与便利店的商品和服务不匹配。
具体表现:
老龄化严重的旧社区:老年人时间充裕,对价格敏感度高,更倾向于去菜市场或大型超市,而非24小时营业、价格稍高的便利店。
消费能力极低的区域:便利店商品价格通常比传统小卖部高10%-20%,如果周边客群无法接受这个溢价,生意会很难做。
以大型重工业企业为主的工业区:厂区内通常有自己的小卖部,且员工工作时间固定,外出不便,消费时段集中且单一。
5. 基础设施和环境存在硬伤的区域
禁忌点:物理条件或政策法规对经营造成根本性限制。
具体表现:
门前无法停放任何车辆(包括自行车、电动车):这会影响外卖骑手取餐和顾客临时停靠购物。
市政规划变动中(如即将修路、拆迁、建高架桥):修路围挡会直接“杀死”一家店的人流。
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:特别是对于需要24小时运营、大量使用冰柜和空调的便利店来说是致命伤。
建筑物结构存在问题:如层高过低、柱体过多、形状不规整,影响货架布局和顾客体验。
6. 租金成本与预期收益严重不匹配
禁忌点:租金过高,吞噬掉所有利润。
具体表现:
盲目追求黄金地段:人流最大的十字路口租金也最高,必须精密测算“坪效”(单位面积产生的营业额)。便利店是“赚慢钱”的生意,高租金风险极大。
租金涨幅合同不清晰:业主承诺的低租金可能只是前1-2年的优惠,后期租金大幅上涨会导致门店突然由盈转亏。
总结与建议
罗森等专业品牌的选址团队会通过一套复杂的 “立地评估” 系统来规避上述禁忌,这套系统通常包括:
人流测算:分时段(早、中、晚、工作日、周末)统计门前人流量、车流量,并分析客流属性(年龄、性别、行走目的)。
竞品分析:详细调查半径300-500米内所有竞争对手的数量、定位、经营状况。
商圈调查:分析周边社区、写字楼、学校的数量、品质、入住率、消费能力。
损益模拟:根据预估的营业额、租金、人力、水电等成本,模拟出店铺的盈利周期。
因此,最简单的建议是: 如果你看到某个点位符合以上多条禁忌描述,那么它很大概率是一个“选址陷阱”,无论它看起来多么诱人,都需要极度谨慎地评估。成功的便利店选址是 “合适的人流”、“合理的成本” 和 “可控的竞争” 三者之间的精密平衡。
平均早签约1-2个月